谈书法创作——【因文定字】与 笔墨运用

—高胜雨谈书法创作

纵观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古老的艺术门类在数千年的积淀、流变和升华中已形成独立的审美价值和意识形态,并归纳演绎出表现形态方面的概念如:笔意、笔势、神采、气韵、意象、乖合、正变、狂怪、朴拙等等。

谈书法创作——【因文定字】与 笔墨运用
 
谈书法创作——【因文定字】与 笔墨运用

从而认识到书法艺术的表现性和抒情性,既然书法美的本质在于此,那么书法创作的本身必然考虑所书写的文章内容需要来决定所表现的书写形式和字体,也就是[因文定字]。

 

譬如我们从颜真卿【祭侄贴】和王右军【兰亭序】文中意境和书写形式字体充分感受到作者当时直抒己意、毫无造作的心情与书法的沉雄、飘逸、流动之美。 无疑书法艺术之美源于质朴真性情的流露,源于深厚的功力和广博的学识,且不可为写字而写字,更不能囿为笔奴。 要根据文章内容所需如:诗词韵律特征,时代背景,意溢于笔,情境交融,或静态、舒缓,或灵动洒脱,或粗犷豪放,且不可千字一面,认笔为体,聚墨成形,排如算子,了无生机,这也恰恰背离了书法艺术的真正含义。

谈书法创作——【因文定字】与 笔墨运用
 

既然决定了创作的形式与字体如何表现则是笔墨的运用,大抵用笔有缓、急、藏、露、逆、顺、中、偏、侧、跪、卧兼出,承接上文,牵引下文,乍徐还疾,急往复收,缓以效古,急以出奇,有锋以耀其精神,无锋以含其气韵,篆尚婉而通,隶求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变,楷欲快马入阵,草亦左规右矩,墨亦枯湿浓淡而相映,力遒则韵雅,自始至终把迟涩、劲健、 凝重、清疏贯穿其中,充分体现笔墨线条的力量、节奏、厚度,情之所指,气质所至,神融笔畅,由此方可表达出作者的心境与情趣。 古今不一法,千人非一体,这才构成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谈书法创作——【因文定字】与 笔墨运用
 

    谈到书法的学习,要先从习字/入贴开始,再者是知味/通神,这是个崎岖而漫长的过程。

谈书法创作——【因文定字】与 笔墨运用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学书要识古人用笔,不可徒求形似,若循墙依壁,只筑辙迹,则弊病百出。

下笔点画泼撇屈曲,皆须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卫夫人/笔阵图]

 
 

 楷法欲如快马入阵,草法欲左规右矩,此古人之妙处也。书字虽工拙在人,需要年高手硬、心意闲淡,乃入微耳。[黄山谷] 这是习书必由之路、这是平正的阶段/[习字] 然后上升到险绝/[知味], 再至平和/[通神]。凡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妆梳、百般点缀,终无节妇态也。

谈书法创作——【因文定字】与 笔墨运用
 
谈书法创作——【因文定字】与 笔墨运用

    凡艺术要求质朴多于巧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贵在保持天然的风韵,以最简练的艺术语言表达最丰富的精神内涵,这来自习书者深厚的专业功力以及广博的学识和高深的修养。   

    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加上淡泊的心境及空灵的思维,其作品必能进入微妙的佳境。

 

 

本文为外部投稿,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侵权,请邮件至联系邮箱:Artcnncn@163.com艺众网 » 谈书法创作——【因文定字】与 笔墨运用
分享到:
赞(0) 打赏

评论抢沙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